• 王绍据讲述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与使命担当
    发布时间: 2018年05月18日

    514日下午,应新闻传播学院党委邀请,中共福建省宁德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闽东日报原总编辑王绍据在南光二4楼报告厅做题为“新闻传播对社会现实推动的感悟”专题报告。学院教职工党员,各党支部委员,学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研修班学员、材料学院部分学生代表等出席。讲座由学院党委书记郑树东主持,并在新闻楼411会议室设置直播分会场。

    1984624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一封题为《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的读者信件,用朴实的语言反映出福建宁德市赤溪村的贫困状况。人民日报头版同时配发以《关怀贫困地区》为题的评论员文章,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不久后,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出台了“扶贫”专项政策,从国家到地方县一级政府都成立了“扶贫办”,“扶贫”工作正式拉开大幕。这篇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读者信件”的作者,就是时任福鼎县委办副主任兼县委报道组组长的王绍据。

    讲座中,王绍据回顾了习近平总书记2016219日在人民网演播室同赤溪村干部群众及其本人视频连线的经过,并结合自身经历,用鲜活生动的案例、发人深省的故事和富有哲理的语言讲述了“中国扶贫第一村”——赤溪村“输血”扶贫困、“换血”刨穷根、“造血”寻富路、建设小康村的致富之路,诠释了脱贫攻坚“扶持谁”、“怎么扶”、“路怎么选”、“钱怎么花”等脱贫攻坚路上的聚焦点和重难点。2016427日,由王绍据撰写的《赤溪——中国扶贫第一村纪实》一书在赤溪村举行首发式,第一次印刷发行3万册已在省内外售罄。这本书被中组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图书馆联合评为第三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优秀教材。

    作为新闻记者,王绍据不忘初心,始终发挥着一名新闻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责任与使命。当《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和党中央文件号召开展扶贫时,他鼓动县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多次进山“现场办公”;他帮助村里解决教育、医疗、卫生工作中的实际困难。他用记者手中之笔,不断发现和总结扶贫工作的经验教训,撰写《烂泥也能糊上墙》,《十年贫困帽,为何摘不掉》等报道,提出切实有效的意见和建议。他老骥伏枥,退休后继续用手中的如椽大笔为扶贫工作发光发热。他自费到浙江华东林业产权交易所考察调研,认真总结那里发展林下经济,林产权抵押贷款、碳汇交易等有效经验,采写成《叶子变票子,鼓起钱袋子》的调查报告,在20161026日人民日报全文刊登,为全国各地加强生态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做法。多年工作中,王绍据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福建新闻奖”等奖项。

    讲座中,王绍据对记者的责任和担当发出了拷问:“作为新闻传播人(记者),面对社会的进步与落后,人间的善良与丑恶,是熟视无睹、袖手旁观、置若罔闻?还是积极面对,敢于披披露、惩恶扬善?”王绍据认为,这是新闻人的大是大非观。一名合格的新闻人一定要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一名优秀的新闻人更要做到“从心里想、向实处去、往深处写”,不能“吃别人嚼过的馍馍”,必须从深处思考才能写出出类拔萃的好新闻。讲座最后,王绍据勉励青年新传人,“淡泊名利,宁静致远”,成为新闻圆梦人。

    新闻传播学院高度重视师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教材、进课堂、进活动,使学院师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习近平新闻舆论思想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努力成长为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新闻传播学院)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