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
大鹏调研——街道社区垃圾分类
2019年1月22日星期二,大鹏新区“深入民心”垃圾分类调研实践队成员——葛富民、潘芳婷、赵攀婷、郑宏伟同学在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洪老师,张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大鹏新区葵涌街道,开展垃圾分类调研。

实践团队
上午,实践队员在福塘南路、金业大道、葵政东路、葵涌街道社区公园展开调研,调查了解当地街道的垃圾收集设备,并深入环卫工和当地社区居民展开问卷调研。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鹏新区大部分街道的垃圾桶设备较新,且基本设有可回收物和不可回收物两个垃圾箱,可供居民分类。同时,大部分环卫工人对自己的工作有较好的认同感,能较为负责地完成自己的环卫职责。

卫工问卷访谈
下午,实践队来到大鹏新区的模范社区——亚迪村,调研发现亚迪村的垃圾分类颇具特色。亚迪村的可回收分类垃圾箱细分为灯管、玻璃、金属、塑料和纸类,另设一个其他垃圾箱,这样的垃圾分类设置能很好地将可回收物进行回收。除了垃圾回收,亚迪村还另设有衣物回收箱,用于搜集旧衣物,促进资源回收利用,值得学习。
1月23日
2019年1月23日(星期三),大鹏新区“深入民心”垃圾分类调研实践队成员——葛富民、潘芳婷、赵攀婷、郑宏伟同学来到葵涌街道,开展垃圾分类调研。

上午,实践队在三溪西路、葵民路及葵新路附近展开调研,调查了当地垃圾分类硬件设备,并对居民及环卫工人进行更深一步的问卷调查。调查发现葵涌办事处的垃圾分类设备齐全,设有生活垃圾收集屋。

下午,在张钰老师的带领下,实践队来到大鹏新区城市管理局,对垃圾分类的负责人进行了长达一个多小时的采访,并在负责人的带领下参观了垃圾分类3.0模范小区金葵丰小区。访谈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大鹏新区已完成了18个垃圾分类模范小区的建设工作,模范小区占比已高达72%,其中14个已完成3.0模式的建设。

此外,大鹏新区采取了垃圾分类的创新性举措,开展了“撤桶行动”、“袋带行动”、“红袖标行动”三大行动,并将每周六定为“资源回收日”,在垃圾分类工作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以购买硬件设施,补贴督导员以及支持宣传工作。垃圾分类教育在大鹏新区小学教育覆盖率高达100%,多个小学已成为垃圾分类示范小学。
1月24日
2019年1月24日,大鹏新区垃圾分类小组“深入民心”组的成员郑宏伟,葛富民,赵攀婷,潘芳婷集体前往大鹏所城及较尾场景区针对当地居民展开问卷调查。此次共发放线下问卷22份,线上问卷58份。

我们通过实地走访发现所城内的垃圾箱只分为可回收物垃圾箱和其他垃圾箱两种,且桶内垃圾均为混装,所起作用不大。为打造生态,循环,可持续的生活垃圾管理系统,提高垃圾分类的效率,我们建议增加垃圾桶的种类,如玻金塑纸、厨余垃圾等,以及引入“定点投放+督导”的模式。

此外,问卷调查数据显示82%的居民认为所在社区对垃圾分类的宣传不够,73%的居民认为加大宣传力度能够促进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因此当地社区在未来垃圾分类的推进中应增大宣传力度,且可以对居民及游客有针对性的展开关于垃圾分类的趣味性活动。
1月25日
2019年1月25日,大鹏新区垃圾分类小组“深入民心”组的成员郑宏伟,葛富民,赵攀婷,潘芳婷集体前往较尾场海边采访环卫工人和实地调查大鹏区特色地埋式垃圾桶并针对当地居民和环卫工人展开问卷调查。此次共发放线下问卷19份,线上问卷37份。

我们通过实地走访发现较场尾的环卫工人虽然工作比较辛苦,但是在进行第一线作业时,没有进行初步分类,景区附近的垃圾桶在淡季数量较少,且没有防风设置,垃圾易被海风吹跑,更加增加环卫工人的工作量。为了提高垃圾分类和环卫工人工作的效率,我们建议给环卫工人进行大体的岗前培训,每隔几段距离设置一个防风的固定垃圾桶,工人可以分段清理垃圾桶,进行分类,环卫工人的工作量会减少,游客苦于无垃圾桶可扔的境地也会得到解决,也可以防止刚被收整好的垃圾被海风吹走的现象的发生。

此外,我们观看了新设置的地埋式垃圾桶,地埋式垃圾桶具有防雨水,防异味,防蝇虫,防掏拾的四防功能。垃圾箱箱体表面为专彤防锈、防腐漆,抗腐蚀性强。便于清理垃圾,减小劳动强度。这种地埋式垃圾桶可以设置在景区,可以防治污水肆流和异味等问题,减少地上面积,使得景区更加美观。
文 潘芳婷 赵攀婷
图 郑宏伟 葛富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