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假实践——轨道交通调研
    发布时间: 2019年03月13日

    轨道交通——未来交通出行新体系

     

          2019121日,新能源汽车小队一行人来到了位于深圳市坪山区的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本次的实践内容是比亚迪企业的整体发展——以轨道交通为重点。

     

          小分队到达公司后,接待人员便带领我们参观了比亚迪总部大厅,向我们详细介绍了比亚迪企业的发展过程。比亚迪创立于19952月,现在是拥有电子、汽车、新能源和轨道交通四大产业。在电子领域,比亚迪是全球领先的电子产品制造商,可以为客户提供包括设计、研发、制造、物流及售后等“一站式”服务。在汽车领域,比亚迪以新能源车为发展方向,力推“城市公交电动化”战略和“7+4”全市场战略,为城市“治污”找到重大解决方案。在新能源领域,比亚迪全面布局太阳能、储能,形成了一整套能源解决方案。在轨道交通领域,比亚迪以跨坐式单轨为发展方向,致力于打造立体式绿色大交通,为城市“治堵”提供全球智慧。作为一家新能源整体解决方案开创型企业,比亚迪秉承“技术为王,创新为本”的发展理念,坚持在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用技术创新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接着,为了进一步体验比亚迪轨道交通为生活带来的便利,接待人员带领小分队来到比亚迪立体交通控制中心,乘坐了其最新产品——云巴,并帮助小分队模拟驾驶了云轨。值得一提的是,两种交通方式的闸口都采用了人脸识别的技术,极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节约了时间成本。据接待人员介绍,当前我国正经历着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2000年以来,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人口从4.9亿增长至2017年的8.1亿,城镇化率从38%增长至58.5%,每年新增城镇人口多达2000余万。人口的快速积聚,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机动车的迅猛增长。2000年至2017年,我国机动车从6000万增加至3.1亿,其中汽车由1600万增加至2.17亿,私人小汽车从625万增加至1.7亿。因此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必由之路。而比亚迪企业所设计的云巴和云轨,可以依据不同城市的不同人口密度及地形地貌,组成差异化的轨道交通体系——一、二线城市人口密集,主干道单向高峰小时运量7万人左右,适合采用大运量轨道交通方式,如地铁;接驳线单向高峰小时运量3万人左右,适合采用中运量交通方式,如轻轨或云轨;连接学校、医院、住宅区的支线,单向高峰小时运量1万人左右,采用小运量交通方式,如云轨。地下+地面+空中,构成一、二线城市的立体化交通网络。三、四线城市人口聚集程度不够高,地铁建设成本高,周期长,则优先采用中小运量的交通方式,如云轨。地面+空中,构成三、四线城市的立体化交通网络。

     

          最后,接待人员带领小分队参观了比亚迪企业的陈列馆,从最初奠定基础的电池到后来扩大规模的汽车,再到如今雄踞前列的轨道交通,无一不在传达着比亚迪“技术为王,创新为本”的企业文化与精神。

          众所周知,经济发展不能以触及生态环境底线为代价,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生态文明。而比亚迪企业的轨道交通产业正是以此为标准,积极发展绿色交通,实行“走出去”的战略,促进和谐理念和生态文明观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新能源汽车——未来交通出行新方式

    2019122日,新能源汽车小队一行人来到位于深圳市坪山区的比亚迪新能源汽车总部,开始本次寒假社会实践的第二次实地调研。

     

          首先,接待人员带领我们参观了新能源汽车展厅。进入汽车展厅后,唐、宋、E6等各个系列的新能源汽车依次映入眼帘,接待人员不仅向我们详细介绍了各款车型的具体尺寸参数和动力性能,还允许我们进行试乘试驾,以便更好地从消费者角度了解整车,为研究新能源汽车的下游市场奠定基础。值得一提的是,比亚迪最新推出的“唐”系列车型,不仅可以在纯电动和混合动力之间自由切换,而且已经实现了遥控驾驶——通过小小的遥控器即可控制车辆在短距离可视范围内自由移动。

     

          接下来,小分队参观了与新能源汽车紧密联系的充电桩建设产业。目前,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来源主要分为两种——电池供电和外接充电桩供电,而且两种方式各有优势,未来谁会占据主导地位尚未可知。比亚迪所生产的新能源汽车采用外界充电桩供电的方式,在克服建设成本高、建设用地紧张、建设复杂周期长等传统充电桩建设难点的基础上,比亚迪创造性地提出了“E-Charge”模式,即“路灯+充电桩”,解决了电动车车主充电难的问题。

          最后,在接待人员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比亚迪新能源产业,包括太阳能、储能等,了解到比亚迪不仅生产新能源汽车,更依托自身的创新能力发展一系列的新能源产业。现如今,比亚迪已经在坪山、葵涌等地建立了太阳能电站,长沙、上海等地也正在建设中。

          众所周知,随着传统化石能源的用量不断增多,而储量持续增加十分有限,人类越来越重视对于新能源的使用。根据国际权威单位的预测,到21世纪60年代,即2060年,全球新能源的比例将会发展到占世界能源构成的50%以上,成为人类社会未来能源的基石。同时,汽车作为人们最主要、最广泛的交通工具,与新能源的结合是大势所趋,新能源汽车应运而生,并逐渐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方式之一。我们课题组也会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新能源汽车有关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为新能源汽车做出微薄贡献。

     

     

    图:新能源汽车小队(郑宇婷)

    文:新能源汽车小队(包刚正)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