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下午,厦门大学外文学院第四期青年学者沙龙活动于德贞楼524会议室顺利举行。活动由法语系副主任翁冰莹副教授主持,学院两位青年教师王凡柯、孙敏应邀担任本次活动主讲人。知名学者陆建德教授担任点评嘉宾,并为两位青年教师颁发证书。

陆建德教授为两位教师颁发证书

在场老师聆听主讲人报告
首先,来自德语专业的王凡柯老师以“自动书写”的旋涡:人工智能写作与超现实诗歌之间”为主题分享其学术成果。王老师从“纯语言”的内容、来源、理解和呈现四个方面,解读了本雅明的语言哲学,并阐释了本雅明超现实批评中的语言维度。以这二者为理论视角,她讨论了以微软小冰为代表的“机械化诗歌”人工智能写作与超现实艺术“自动书写”背后的“诗歌机械化”之间的复杂关系,旨在厘清这两种“机械写作”的相异性。王老师指出,超现实主义诗歌通过“自动书写”解构的目的是逃逸出语言工具理性的钳制,这恰是以词向量为基础的人工智能写作的反面,模拟“惊颤美学”的小冰诗歌恰又回到了被本雅明视为侵害语言作为精神“最纯然展现”的另一种工具化深渊里。

王老师分享学术成果
陆建德教授就“超现实主义”以及“人工智能写作”两方面给出了自己的看法。超现实主义诗歌反映出作家对于语言一定程度退化的焦虑。但他指出,历史中的无穷细节是“自动书写”所缺少的,要重视历史的维度。“人工智能写作是存在缺陷的,从令人‘惊颤’到流于俗套,不过是‘小顽童的聪明游戏’。”
随后,来自西班牙语专业的孙敏老师就“中西文学现代主义的探索:穆时英和阿索林”的主题进行分享。二十世纪初,中国和西班牙均受到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孙老师通过对这一时期两国文学作品的考察,尤其是在中国作家穆时英和西班牙作家阿索林的作品中发现了一些共同的特征,如世界主义、颓废主义、都市文化等。通过对上述两位作家作品的对比分析,阐述了中国和西班牙现代主义文学中对现代人灵魂的探索以及对纯艺术的追求两大共通之处。

孙老师分享学术成果
陆教授就孙老师的分享给出了几点意见,如研究阿索林孤独是否与他的生平经历有关,进一步探究穆时英的生平与创作及阿索林对西班牙国事的看法等,通过这些线索,使自己的话题更加丰满。

陆教授点评
青年学者沙龙活动为学院每两周定期举行一次的系列学术活动,旨在进一步活跃外文学院的科研学术氛围,推动跨领域的学术对话,为优秀青年学者提供学术分享、交流和共同成长的舞台,增进青年教师互动交流,促进不同学科及研究方向之间交叉融合,打造创新型的科研团队。
主讲人简介
王凡柯:博士,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德语文学与文论。曾于《外国文艺》《北大德国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并获相关奖项,境外出版《Mobiles China》等译著3部,主持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1项。
孙敏:博士,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和西班牙比较文学。发表论文“La influencia cultural china en la España moderna: encuentros y desencuentros”(《中国文化对近代西班牙的影响》) “Las literaturas china y española frente a frente”(《中国文学和西班牙文学面对面》)“Comala: el infierno dantesco”(《科玛拉:但丁式地狱》)等。孙敏:博士,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和西班牙比较文学。发表论文“ La influencia cultural china en la España moderna: encuentros y desencuentros“ (《中国文化对近代西班牙的影响》) “Las literaturas china y española frente a frente”(《中国文学和西班牙文学面对面》)“Comala: el infierno dantesco”(《科玛拉:但丁式地狱》)等。
(外文学院 图/陈孝炎 文/李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