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厦门大学多位教授走进山村小学授课,这个支教用心了
    发布时间: 2020年11月23日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优美的歌声伴随着古典的琵琶伴奏飘荡在长汀县河田镇伯湖小学的校园内,演唱的是伯湖小学的同学们,用琵琶伴奏的是来自厦门大学艺术学院李昆丽教授。

    1115日上午,受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树人计划”支教队的邀请,李昆丽教授给这所山村小学的留守儿童们,上了一堂精彩纷呈的琵琶鉴赏课。为了让孩子们深刻领略琵琶的魅力,李教授从300公里外的厦门将琵琶背到了伯湖小学。李教授用生动的语言,从琵琶的基本知识讲到关于琵琶的文化典故,向孩子们充分展示了琵琶的文化内涵。随后,李教授现场伴奏和同学们一同奏唱了《我和我的祖国》。通过音乐,李丽昆教授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的种子。

    与此同时,在二楼的另一间教室中,也有20多个孩子,在聚精会神地听着来自厦门大学信息学院的张德富教授讲解“机器人的魅力”。张教授从网购、人机对弈游戏等生活中的例子引出大数据,从大数据讲到人工智能,再讲到机器人的发展以及在生活中各个方面的应用;最后,张教授还建议孩子们,学好计算机和编程,将来有机会投身到国家的机器人领域,给孩子们留了一个“机器梦”。

    和两位教授同行的,还有来自厦门大学各个学院欧美同学会的21位教授和学者,由于时间的关系,老师们没能一一给孩子们授课,但是他们也带来了他们的爱心——由厦门大学统战部、教师工作部、人文学院、厦门大学欧美留学同学会共同捐赠的价值2万元的物资、文具和精心挑选的各类书籍。作为回应,孩子们也用少先队员的礼仪——敬献红领巾向老师们表达了感谢。


    除了教授们的精彩讲座,本次支教还有5名大学生志愿者给孩子们带来了关于传统文化、阅读指导、音乐、美术以及阳光心理素拓等丰富多彩的课程。

    这是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树人计划”伯湖小学支教队本学期的第四次活动。自2018年始,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树人计划”支教队平均每两周一次、每次五名志愿者,来到伯湖小学开展支教,每年暑假和寒假还开展为期两周的主题夏令营和冬令营,三年来陪伴孩子们一起成长,树人树己。

    三年中,人文学院不断地总结经验、研讨问题、完善课程、提升质量,尝试着尽可能地解决当地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实际困难。比如本学期新增的“阳光心理素拓”课程,正是源于志愿者发现由于这里的孩子绝大多数都属于留守儿童,长期没有父母的陪伴,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于是主动邀请厦门大学阳光心理志愿者团队,每期安排一名阳光志愿者,给孩子们开展心理素拓活动,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支教的过程中,志愿者们注重对孩子们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比如在阅读指导课上,志愿者们除了给孩子们讲解经典名篇,更通过指导孩子们做读书笔记,让孩子们自己养成好的阅读习惯,掌握从书中积累知识的方法;在每次离开的时候,志愿者们都会给孩子们留下阅读作业和方法建议,引导孩子们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志愿者们通过培养孩子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好的学习习惯,给孩子们的长期学习打下基础,从而达到树人的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贫先治愚。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别是要注重山区贫困地区下一代的成长。”人文学院“树人计划”支教队将继续组织青年学生,扎根伯湖,为山区留守儿童的教育,贡献当代大学生的青春力量。

     

    文:周钧庭

    图: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树人计划”支教队


    Top